以开放许可促更多专利“落地生金”
阅读:1120
2024-11-05 13:05:59
来源:patent.com.cn
作者: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发布,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模式和渠道。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是我国近年来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一项创新举措。可以预见,未来,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将加速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新动能。专利开放许可,即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以往,专利权人和潜在被许可方“一对一”谈判耗时耗力。专利权人苦于寻找专利产业化路径,而企业则苦于寻找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如今,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通过简便快捷的“一对多”专利许可方式,在专利技术供需双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升专利许可的谈判效率,增加专利转化运用的机会。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其对激励创新、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看,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助力了英国的工业化和产权化进程。目前,除英国外,德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建立或者实施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从国内看,2021年6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其中新设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2022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加快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平稳落地的进程。2024年1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对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做了细化设计。截至2023年底,22个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省份3200多个专利权人共计5.9万余件专利参与试点,匹配推送至11万多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超过1.7万项,其中“一对多”许可占比超四成,有效提升了许可效率。专利证书是创新者的“奖状”。但是,如果专利不能被转化运用,那么专利证书就变成了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各类型专利产业化率较2022年全面提高,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尽管我国的专利产业化率呈较快增长态势,但是,作为专利申请数量大国,我国“沉睡”的专利比较多,转化运用的水平偏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有利于加快盘活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日益活跃,是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增长迅速,但是“不愿转”“不会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加快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将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和不断发展壮大。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5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科技创新要素缺乏、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专利获取成本高等问题。专利开放许可将使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专利技术,在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要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实施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更快“落地生金”。在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信息的开放共享、强化市场监督管理,避免专利权人估算许可使用费的能力不足、交易规则对专利权人吸引力不足、开放许可过程中的专利纠纷、利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行恶意专利布局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未来,随着专利产业化的加速和专利转化运用环境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将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